当前位置: 杭州地铁网 > 地铁建设, 新闻 > 文章正文

探营杭州地铁的艺术表情——走读城市的诗意

admin 发表于 2012-10-29 02:26 | 阅读 2,772
 

  题图:《莲响节拍》艺术墙。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婀娜多姿的仙鹤、飘逸层叠的芦苇、中国最古老的独木舟……交织出一番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这不是某个风景秀丽的水乡泽国,而是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始端——湘湖站地铁艺术墙《跨湖问史》的写实画面。

  站在由111块瓷砖拼贴而成的长约30米的巨型浮雕前,浓重的水乡诗意生活扑面而来,古代湘湖农村诗意的生活风貌浮现脑中。而这只是三十四分之一。杭州地铁一号线的34个站点,每一站都树立着一堵有故事的艺术墙。

  在杭州地铁正式开通前,我们独家探营杭州地铁的艺术表情,揭开杭州地铁公共艺术的神秘面纱,寻找每一道与地铁和谐相生的亮丽风景线。

  杭州地铁,最有特色的就是“艺术”二字。因为,从起始,就是按照一份艺术品来打造的。

  “地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长廊,杭州地铁要营造属于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表情,展现老城的风景和新城的面貌。”武林广场站《四季葵园》作者、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介绍说,在中国美院去年8月份接到关于开展杭州地铁公共艺术专项规划的任务时,就提出了“一线一表情,一站一故事”的构想。

  在近江路站的艺术墙上,我们看到古老的晒盐场和动感的滑板少年,一块块立体贴在画作上的金属圆柱铜条夺人眼球,晒盐场古旧陈朴,少年前卫时尚,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居然熨帖地融合在了一起。

  经过多方采访求证,我们才知晓:原来,近江以前是个传统盐厂,在近代史上有很多晒盐的瓦肆,但今天已然成为新社区,艺术家选取滑板的年轻人,是想由滑板代表新的社区风貌同时又带出了城市发展的活力。

  这便是“一站一故事”。

  “每个车站都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个历史故事,我们让这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历史遗存再现在壁画里,同时和今天的新城遥相对应,形成一个今天和历史的对话。”许江认为,虽然如今很多的传统风貌都已不存,完全是一个新城,我们在地底下重建一个传统的面貌,让大家在地底下怀念传统、重现对传统故事的记忆,可以勾连起过去今天之间的感情。

  所以,这里的故事,不是老故事,而是老故事和新生活的遥遥相望。

  在客运中心站中,我们看到两侧两幅40×2.2米的浮雕浅绘遥遥相望——《莲响节拍》和《都市青花》,一幅展现传统杭州人的民俗习惯,另一幅则以现代杭州都市人生活为题材,色彩明丽,各具特色。

  在《莲响节拍》这幅作品上,“打莲响”的妇女身着江南典型的蓝印花布,脚穿红色绣花鞋,暖洋洋的黄色,背景墙用杭州民居的形式展开,民居、街巷、坊市交织出喜气洋洋的画面,象征着杭州市民热情、敞开怀抱欢迎四方的宾客。客运中心站是迎来送往的聚集地,艺术墙里这种闹猛的场景,正好与之呼应。

  每一幅的构思酝酿和制作都可谓煞费苦心。“我们是经过长期的调研才发现,‘打莲响’是当年九堡地区比较盛行的民俗活动,用竹竿串上铜钱进行碰打,大家节假日聚会喜庆,慢慢延伸为欢迎远方宾朋的仪式。”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周刚边说边指着对面那幅展现现代都市人生活风貌的《都市青花》,笑着说:“看!这一株桂花树可有来头哦。桂花树的原型在杭州植物园里,为了使树叶、树花、树干都达到一个很典型的状态,我们找了很久,最后选中它,把那株桂花树拍下来进行设计,不断剪辑,重复,才修剪成今天画中看到的那样。”

  每一堵艺术墙的制作都几易其稿,来之不易,有的甚至多次推翻重来。

  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团队负责的江陵站中,艺术墙呈现的是《飞鸟翔云》。如果用手摸上面的飞鸟,可以感觉到表面光洁,连手工的痕迹都没有。

  别看这小小的飞鸟,其制作过程实属艰辛。原来,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冲床”技术,将工厂技术引入到地铁艺术创作当中。“为了使它看起来像是机器制作出来的,我们把模型制作出来送到工厂去开模,标准化生产,所以这些‘飞鸟’看起来精致,让人感觉无懈可击。”杨奇瑞解释道。

  在婺江站的《江海潮会》中,我们还见识到了另一种创新。以“别”为主题,背景是钱塘江的潮水,整体像一个展开的画卷,又像水浪一样起伏。画面中岳飞壮别,白居易惜别,白蛇与许仙情别,李叔同人生之别,面对大江时的情怀,古往今来的事情涌入心头,关于国家命运的、地方的、个人感情的、个人身份的都在江水故事中演绎。

  尤其亮眼的是画面中线描的浪鱼交叠的意象,“这些鱼浪纹在处理时反复试验,浪的线条的粗细结构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金属不锈钢板子上腐蚀,深度有要求,但是只能靠感觉去掌握。”杨奇瑞说,“失败了好多次,腐蚀太浅,线条不清楚,光照下出不来效果,比一个写实作品还要费事。不仅如此,像岳飞的盔甲等都用了像做手表一样的组装新技术。”

  画作虽美,可是后期的维护也至关重要。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特地请教了有关专家。据了解,为了防止瓷砖材料产生走样和裂纹,艺术墙在制作之前都在后面墙体上进行了钢挂处理,“作品完成后,因为采取的都是金属、陶瓷、玻璃等硬质材料,所以基本上是‘零维护’,后期清理比较简单,一般的清洁工用抹布就可以完成,就像擦家具一样。”周刚告诉我们,万一有破坏,也会有对策,“可以把破坏的一块拿下来再生产,但是很复杂,会产生色差,还要进行做旧处理,代价非常大。”周刚呼吁,这些来之不易的艺术品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维护。

  不仅如此,在艺术墙完成后,还将在作品四周安装上专用的射灯,灯本身就有一种隔断,使画面更好看。对一些锋利的棱角,在地铁正式开通前都会磨好,防止割手,金属材质的缝隙也会填充好,防止小孩子把手指头伸进去。

 《四季葵园》:春夏秋冬 本报记者 吴煌 摄

武林门站:《四季葵园》

  武林,杭州旧时别称,与姑苏、金陵并重而播远。武林之为门,即古杭城之北大门,与钱塘古门遥遥相望。文革之初,此地辟红太阳广场。直至今日,浙江展览馆仍巍巍耸立,依畔今古运河,远眺玉皇葛岭。虽城区繁华数迁,群厦高峰攀比,但城市的中心总在此门广场重地。从武林门到红太阳广场,杭州都城历史被名称的迁换镶嵌在民众的记忆深处,并让逝去的年代与往事在不经意的日常中不断重叠呼唤。老都城,城墙护卫,所谓门既是守护,又是通衢。及至上世纪中叶,城墙已不存,辟为大型广场集会。如今城门岁月与广场时代均已过去,此地商埠云集、高厦拱卫,核心仍留一片空,一片绿苑,不仅成为城中心的花园,更是一城百姓岁月记忆的珍存之所。今日杭城修建地铁,广场之下几已掏空,筑就未来地铁网络的轴心。这“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城门、广场、地铁轴心,只此一地,见证城市翻天覆地的变迁,迎送南来北往的百姓,连缀几代人的人心。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武林之门已难觅踪迹,红太阳广场却依然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向阳花尚怀渺渺,始终是万民集体的生命意象。表现四季葵园,既是还原这般历史记忆,复活城市的生命遗存,又是对今日城市生生不息、日新变化的礼赞,是对满目湖山中芸芸众生、勃勃生机的写照。

  古往今来,四季歌咏无数,但要四季俱生机满目、情味盎然,殊为不易,更何况旁边即是西湖的极佳风光。郭熙《林泉高致》状山水四时烟岚时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葵园四季》如能见出这般大意,便面面都有情味了。为造《葵园四季》,先造一片铜铸铁浇的葵园,方圆百平方,将之望作生命的风物,揣想四季的感受,让生命与葵园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时辰相遇。

  如今《葵园四季》已在目前。《绿野春葵》若春日里的远山,青葵盈尺生长;《热风金葵》只见葵林布列,硕盘高悬,直遏云汉气势;《流火虹葵》如晚秋深巷,生命的湖山终难望断;《夕照冬葵》却要把抓荒寒时的苓花断锦,让普天下的相思付入黑白缠绵的弦声韵色中。大厅中央32根柱头上的绿葵金葵,硕果累累,叶藿如若波澜翻卷,自然的繁密与生机托举着大厅的穹顶,丰硕的气息在此远播。

  四季是一阙环宇的轮回。那葵花无数,贵在整体的涌出。季节是生命高扬的节点,每当节令来临,便有高华大义蹈现。桃花千尺,钱潮万丈,那生命虽众,但命运的机契却十分精妙,不得须臾懈怠。唯当存持敬心,报阳光雨露的深情,才可与天地精神相贯相融,一方土地方能生生不息,日日而常新。

关键字:

我要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