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毕业生搭上“同一班地铁”
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夏智惠最近很忙,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每天还要去图书馆学习,为马上将要进行的岗前培训做准备。
与夏智惠一样忙碌的还有他的51名同学,他们一个月后将赴广州地铁站进行岗前培训。原来,今年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春天”,74名毕业生中有七成毕业生搭上了“同一班地铁”――52人被杭州地铁集团提前订走。他们经培训考核后,将成为杭州市政府直属企业的职工。这是浙师大继去年交通运输专业20名毕业生成功签约后,迎来的又一笔就业大“订单”。
如此高的就业率,不仅是因为浙江地铁发展的需要,更得益于近年来浙师大工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工学院院长赵雷洪介绍说,学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学术型、技术型、应用开发型、专业营销型、技术管理型等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培养。在夯实专业基础后,学生可以通过选择配餐式的课程、讲座、实践等进行模块学习,使自己更加“适销对路”。不仅如此,学校还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家校合作平台,营造家、校、企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这种新型育人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刚从广州培训归来的王琼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给记者分享了培训时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她值班时,一名外国乘客被地铁站的电扶梯卡伤了脚,大发雷霆,并吸引了很多乘客围观。由于当时的值班人员都不懂英语,无法与其交流,这时值班站长想到了实习生王琼琳。王琼琳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录音和拍照。看乘客的情绪有所缓和,王琼琳开始与其聊起家常,半小时后,乘客被她的耐心和诚意打动,微笑着离开了。事后,值班站长对她的处变不惊和专业能力大加赞赏。王琼琳说,正是学院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和平时的模拟实践,使她处理问题时得心应手。
如果说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情,那么地铁的发展则让他们抓住了在专业上一展身手的机会。2011年,已在杭州某公司从事了一年多电子商务工作的交通运输专业2010届毕业生黄薇,看到杭州地铁公司的招聘启事后,毅然报名参加了应聘。对专业的热爱和地铁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黄薇选择跳槽的原因。黄薇说:“作为杭州地铁开通后的第一批‘杭铁人’,我们将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意味着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杭州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人才缺口依然很大,随着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未来对地铁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据人才招聘专家预测,未来几年,轨道交通的上下游行业都会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机车制造、屏蔽门安检机、交通软件开发等专业均属于行业中的热门。